摘要: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未來,我國的電網技術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國家電網公司是全球最大公用事業企業,多項技術獨步全球,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世界領先。怎么看待國家電網公司的創新工作?對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有什么建議?
嘉 賓: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電子及控制技術專家 丁榮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 馬名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 林新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形成了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具有哪些戰略意義?
丁榮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比如,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部分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技術發展不足,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領域科技發展滯后問題日益凸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形勢和任務迫切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科學分析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指明破解之策,具有很強的戰略性、針對性、指導性。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技創新路子。
馬名杰:
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創了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
同時,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
林新奇:
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公司事件引起全球關注,暴露出我國核心技術短缺、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做不如買”的企業經營理念受到嚴峻挑戰。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全面“斷供”政策開始正式生效。這無疑又一次給我們敲響警鐘:企業必須有“憂患意識”――忽視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和攻堅,很有可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關鍵變量。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為全社會共識。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靠自己、靠奮斗、靠實干。
在“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關鍵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怎么理解“內涵型增長”?如何通過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丁榮軍:
區別于單純依靠增加要素數量驅動經濟增長的“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內涵型”增長主要是指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等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追趕,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部分領域從過去的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但是,目前來看我國繼續依靠技術引進的外生動力難以支撐經濟增長,必須依靠內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新形勢新格局中實現新發展。
在新的環境條件下,企業需要改變原有的生產模式,通過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我國龐大的消費者群體和市場規模,將為新技術發展提供多種應用場景,有利于新興技術在大規模應用中不斷改進;而科技創新則會提供動力,推動要素結構發生轉變,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馬名杰: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黨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給和需求良性循環、動態平衡,有助于充分發揮我國在市場、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和條件,積極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
林新奇:
科技創新是一個大的概念,是“大科技”“大創新”。人們通常認為理工科等自然科學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實際上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對科技創新同樣重要。
企業的創新環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領導帶動、氛圍營造、員工積極參與等多方效應的結果。建立這樣一個環境不易,維護好更不易,未雨綢繆需要一個長效機制。企業要持續打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做好配套服務,不斷增強創新驅動力,才能在高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才能加快動能轉換、提高綜合競爭力,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對企業來說,應該怎樣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未來,我國的電網技術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丁榮軍:
從全球科技競爭看,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邁向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科技創新也是關鍵。
就需求側而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提高企業的產品、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我國居民消費升級;而就供給側而言,提升創新能力,還可以推動解決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今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戰略目標,向著能源電力科技前沿加速沖刺。改革開放以來,電力科技成果對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貢獻愈發顯現。國家電網公司建成的一批重大創新工程有力帶動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業提檔升級。作為責任央企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當好主力軍和引領者。
馬名杰: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山西考察時指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近年來,不少企業加快推進“新基建”建設,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進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更是立企之本。唯有狠下苦功夫,打牢基礎研究的底子,闖出產學研融合的路子,才能不斷破解“卡脖子”難題,助力中國制造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與電網技術加速融合,儲能和新型用電技術的發展也對電網技術創新形成倒逼之勢。圍繞能源互聯網建設,電網企業須以影響電網安全運行的核心器件技術為重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林新奇:
過去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僅占企業研發投入的0.1%,占全國基礎研究總投入的1.5%,而美國、日本、歐盟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約占基礎研究總經費的20%。很顯然,中國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還有不小提升空間。事實上,技術“卡脖子”現象,也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領域。
電力工業關系千家萬戶,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是涉及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經濟命脈。電網企業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理念,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做好配套機制體制建設。科技創新不是一時之策,需要久久為功,需要企業既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還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決心,潛下心來在關鍵技術領域尋求更大突破。
國家電網公司是全球最大公用事業企業,多項技術獨步全球,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世界領先。怎么看待國家電網公司的創新工作?對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有什么建議?
丁榮軍:
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迅猛,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智能電網、高壓電纜絕緣材料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并將這些技術帶出國門,提升了我國在國際電工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戰略的骨干力量。國家電網公司作為能源電力行業的領軍企業,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并同其他領域高新技術緊密結合,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能源轉型、保障能源安全,助力能源科技強國。
馬名杰:
新一輪能源革命加速推進,新的能源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學技術正在成為引領能源產業變革的源動力。國家電網公司作為骨干央企,應抓住國際能源革命新機遇,加快推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搶占新一輪能源革命制高點。
基礎性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先導。國家電網公司要瞄準戰略必爭領域和前沿新方向,圍繞制約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電力系統基礎理論和運行控制技術等重點領域,創造更多原創成果。同時,加強先進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融合應用攻關,加快推進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
林新奇:
聚焦市場競爭、助力科技強國,企業的戰略目標很重要。戰略是個大的方向,因此要長遠。企業更應把戰略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相結合,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目標,順應大勢、藍圖宏偉,凸顯戰略思維。
中央企業要承擔更大責任、踐行更大使命。國家電網公司有能力去做系統性的創新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不僅是電網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獲得電力”服務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希望以國家電網公司為代表的骨干央企當好創新創效的示范典型,以創新思維賦能未來,激發基層科研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在建設國際領先的一流企業征程上,做好部署規劃、集中力量辦大事。
企業應該如何搶占技術、產業、人才制高點,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更有力地推動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丁榮軍:
現代科技創新體系是一個復雜系統,協調多主體、多要素,需要綜合應用各種機制,平臺、政策、資金、人才一個也不能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創新是個漫長、系統的工程。作為企業,持續追求突破性原創技術并非一路坦途,要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決定因素,要率先培養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工匠”和高層次科學領軍人才,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優選和培養力度,尤其是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實踐中培育本土人才。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企業要加大投入,鼓勵長期堅持和大膽探索,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單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產出效率。
馬名杰:
企業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資金鏈,把科技成果及時有效轉化為市場化、產業化的技術和產品,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產品強的通道,為壯大產業集群提供有力的創新供給。
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現實中,企業不惜成本高薪攬才,努力為科研工作者創造條件。這些既體現對人才的重視,也是追求高質量人才的必選項。但也要看到,面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科技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與快速發展的高水平科研活動相比,我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依然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結構性人才缺口明顯。這就需要我們注重人才結構,進一步將研發人員的數量優勢升級轉化為質量優勢。
林新奇:
科技強國的本質是人才強國。中華民族歷來有尚賢惜才的傳統。進入信息時代,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實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實現科研單位去行政化,大力營造寬松、自由的創新氛圍,加強人才流動、交流,把內部資源充分調動起來,把外部資源廣泛引進來,發揮最大效應。
尊重人才不僅僅體現在工作條件、研發經費、個人待遇上,大投入不一定就有大產出,企業要從管理模式、薪酬體系、組織文化、崗位設置等方面給予科研人員全方位支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讓他們有更大的自主權,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