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這是上海電網整體供電可靠性首次實現“四個9”(即99.99%以上)的突破,這一指標目前在國內居于領先水平。
另據國網上海電力消息,上海日前已啟動一年一度的電力迎峰度夏工作。今夏,上海電網最高用電負荷預計可達3250-3350萬千瓦,本地發電能力約2100萬千瓦,最大受電約1570萬千瓦,最高供電能力可達3670萬千瓦,電力供應總體平衡并有一定裕度。
國網上海電力表示,今年的迎峰度夏是這項傳統工作首次與泛在電力物聯網結合,也是對前期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驗和展示。泛在電力物聯網將為電力迎峰度夏更添堅強智慧支撐,以高可靠性供電保障城市安全有序運行,確保滿足全市居民和各級重要用戶用電需要。
1
泛在電力物聯網打造城市“能源盾牌”
今年以來,上海地區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頻頻取得突破,呈現出率先發力的態勢。泛在電力物聯網將憑借其智慧與堅韌并存的“能源盾牌”特質,為迎峰度夏工作提供更多安全增量。
5月底,國網上海電力在滬建成國內首個配電物聯網云化主站,城市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首次具備“兩網融通”條件。
2
國網上海市南供電公司開展不停電復雜作業
該主站投用后,能夠依靠廣泛分布于電網末端的智能配變終端,有效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并實現對中低壓電網電壓、負荷和設備異常狀態的識別、預警,以及對設備早期缺陷與隱患的分析、預判,從而大大提升配電網運行的可靠性。
同時,國網上海電力還積極探索將“虛擬電廠”實踐融入負荷管理,推動電網安全應急響應能力提升。
今年5月,國內首次泛在電力物聯網場景下虛擬電廠全域綜合響應行動在上海取得成功。多種類型用戶共同參與需求響應,通過對自身能源的合理分配變身“虛擬電廠”,在短時間內即可對電網產生顯著的“削峰”和“填谷”效應。
結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電網負荷管理的實際需要,國網上海電力精心編制了包含4類應急等級、17個子方案的有序用電方案,涉及用戶3.3萬戶,最大可控負荷達600萬千瓦。
通過運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相關成果,今夏上海電網的負荷管理有望根據天氣、負荷等情況在高峰時段開展局部地區精準削峰需求響應,從而有效提高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水平。
3
不停電作業本質提升供電可靠性
國網上海電力通過推廣應用先進的管理模式、作業方式和技術手段,推動不停電復雜作業常態化開展,從本質上推進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升。
在大型施工項目中,國網上海電力普遍采納“先轉供,后帶電,再保電”的作業原則,采取“切香腸”方式化大為小、化整為零,積極嘗試融合負荷轉移、旁路作業和應急發電等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作業方式,全面壓減計劃停電時間。
在技術裝備方面,國網上海電力在開發研制斗內絕緣作業成套裝置、帶電作業機器人以及小型化特種車輛的基礎上,還特別借助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使用帶電作業全景展示系統,在傳統作業場景中加入車載攝像頭、智能穿戴設備、無人機、手持PAD終端等元素,加強對帶電作業的全過程實時監控和指導,從而有效保障作業安全,提升作業質量和效率。
據統計,今年1-5月,國網上海電力開展配網不停電作業3421次,在所有作業數量中占比91.86%。通過開展不停電作業,電網累計減少停電時戶數約33.75萬時戶。
4
“互聯網+”提升搶修智能化水平
國網上海電力依托大數據技術優化“網格化”搶修網絡駐點建設,將“互聯網+”技術引入搶修業務,實現對配網搶修全面、實時、精準、智能的管控。
迎峰度夏期間,全市范圍內網格化設置共計173個搶修駐點,平均搶修半徑3.3公里,日均配備3500余人的專業搶修力量24小時待命。高效智能的搶修管理系統對故障實施智能研判,并對各類搶修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將大大提升電網的主動搶修和快速響應水平,進一步縮短停電時間。
與以往相比,如今的現場搶修工作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不僅可以更加迅速、精準地定位故障設備、分析故障原因,同時也能夠通過移動搶修APP應用完成“人與設備的互聯”,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過程、全專業、全范圍的移動搶修作業。
5
基礎設施升級確保電網堅強穩定
為確保電網堅強可靠,上海電網于迎峰度夏前共完成35千伏及以上迎峰度夏工程72項,累計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線路385公里、變電容量536萬千伏安;在配電網側新建或改造10千伏線路362公里、配電站68座、臺區908個、低壓導線151公里,有效緩解局部熱點區域配網重過載、低電壓狀況。
電網運維方面,開展35千伏及以上檢修計劃1808項,處置各類設備缺陷1812項;精心組織跨區電網輸變電設備檢修和改造,完成奉賢、練塘、華新、楓涇、南橋站年度檢修;針對369個重要用戶、2419座泵站、3270座用戶站開展供電隱患專項排查整治,確保重要、敏感用戶汛期安全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