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比windows、iMac耍起來還666?
那還真不是一個級別和體量的。這個國家級、高規格的重大系統,你雖然沒法直接上手“盤”,但它卻能全面改變你的生活!它就是――新型電力系統。
1、“雙高”“雙峰”來臨電力系統需要更新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在研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時提到,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這個中央首提的新名詞,十分惹眼。關于這個概念,確切精準的定義暫時還沒有。但形態特征上,無外乎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開放互動、智能友好等。
我們咨詢了電力系統專家后,替大家劃兩個重點:
√ 這個系統以新能源為主體;
√ 這個系統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
2020年我國電源結構中,新能源(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占比約24.3%,離成為“主體”還差得遠――至少得過半吧。以新能源為主體,電源結構就要“脫胎換骨”。新型電力系統就必須能夠適應這個變化。
那么,這個新型電力系統到底將有哪些新變化?
主要來說就是“雙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與“雙峰”(電網夏、冬季負荷高峰)。
(1)新能源“入主”
新,首先新在能源結構。新能源將大量接入電力系統。畢竟,新的系統,需要新的架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總計5.3億千瓦。意味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未來10年,電力系統將把二倍于現在的新能源擁入懷中。
(2)電力電子化加碼
新,還新在設備接入方式的新。大量電力電子設備接入電力系統。新的系統,也需要新的“插件”。
所謂電力電子設備,是指以電力電子器件為主要功能元件的設備。電力電子器件又稱為功率半導體器件,主要用于電力設備的電能變換和控制電路方面大功率的電子器件,如新能源發電中的逆變器、直流輸電中的晶閘管、負荷側的大型變頻電機。
所以,隨著新能源、直流電網、電動汽車等加速發展,電力系統將接入越來越多的高級“插件”,功能自然會隨之變化。
就說說老司機們最關心的電動汽車。去年,在“新基建”熱潮下,充電樁的建設、接入電網迎來了一波高潮。
現在,全球最大的車聯網平臺――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已經接入119萬個充電樁。好比是一臺大型計算機上接入了100多萬個能隨時上傳、下載資料的U盤。這個計算量,妥妥地嚇人!
(3)負荷高峰“雙擊”
近年來,我國用電需求呈現冬、夏“雙峰”特征,峰谷差不斷擴大,而且北方地區冬季高峰負荷往往接近或超過夏季高峰,電力保障供應的難度逐年加大。
我們且看看2020年,國家電網供區內各省級電網一年中最大負荷,確實在“雙擊”冬、夏兩個季節――
2、這個系統更新難度值爆表
那,需不需要down機后“重裝”系統?
重裝倒也不至于,但這種系統“結構性”的更新,難度值爆表。
(1)新能源能力強,脾氣也不小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到“雙高”“三高”,指的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這種讓人頭疼的病。新型電力系統要搞定“雙高”“雙峰”也不容易。
就說新能源吧,能力挺強,但脾氣不小。舉個例子,得有風,風機葉片才能轉,太陽能發電也得陽光明媚。新能源發電主要“靠天吃飯”。這還不是“一天”的事兒,而是“一天天的”都這樣。
在我國,冬季、夏季是用電高峰,取暖、吹空調啥的都要用電。但說巧不巧,我國春秋季新能源大發,但用電量處于全年低谷期。這就是典型的供給側與消費側季節性“錯配”。
再進一步說,我國冬夜漫漫,人們在睡覺前生活取暖用電需求量大,但這時光伏發電出力幾乎為零。冬季枯水期,水電也幫不上忙。風電呢,典型的“風一樣的男子”,來去無定律,在夜深人靜、負荷低谷時,常常不按套路大把出牌……
以西北某省風電總出力為例,你來看看,它的波動性、間歇性、隨機性有多強:
這就像是網友約好一起開黑,結果網速跟上面的曲線一樣,多么令人崩潰。
(2)單行道變雙向跑,規則得調
你有沒有注意到,如今,中國大馬路上跑著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農村中不少房屋頂上也安裝了光伏板。這些負荷側的分布式光伏、電動汽車等,看似人畜無害,實則對電力系統的形態造成整容級改觀,“操作規則”都得改改。
以前,一度電從發電廠經過變電站升壓、輸電線路傳輸、配電變壓器降壓,最后到我們家,都是“一條道走到黑”。現在不一樣了,配電網有源化,原本處于末端負荷側的電動汽車、分布式光伏也能向電網供電,而且數量還很多、很分散。
這就相當于,以前我們只能去大型機房下載資料,現在拿著手機就能隨時隨地上網,不僅能下載,還能上傳,甚至同步進行。你想想,這“流量壓力”得多大啊!
(3)從單機游戲到大型聯網游戲
這些問題,難也就難點吧。比如窮舉法,看起來是笨辦法但也能做出來。但當問題變成冪函數,更新系統有多難?
首先,接入系統的“對象”變多了。以前,發電機組就那些,個頂個。現在,大容量的發電機組變成很多小的,發生了數量級的變化。更多參數導致系統控制起來更難了。看看體量對比(PS.這還是和風電場里的大型風電機組對比)――
其次,以前接入這個系統的都是懂規矩的――頻率50赫茲的同步發電機。“同頻共振”不僅好商量,而且隨著“團隊”的壯大,系統的慣量也增大,穩重又可靠。現在,大量新設備也要加入系統,而且只能靠電力電子裝置的控制調成一個頻率。
這就大大增加了電力系統的運行風險:一方面,新能源發電的電力電子設備各有心思,并不能給系統提供慣量支撐,電力系統應對大擾動的“抵抗力”將下降。另一方面,一旦有一個設備“感染”了,那將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系統發電功率不足時,需要大家一起增加出力的時候,風機卻罷工“不玩了”,這將讓電力系統雪上加霜。
打個比方,本來玩的是單機游戲,贏不贏主要靠自己。現在,一堆人玩大型聯網游戲,如果誰家網速不好,直接掉線,大大影響團隊的戰斗力。
3、讓界面更友好 我們這樣更新系統
這么看,讓這個“新型電力系統”界面更友好、操作更666,可真不容易。
不過,國家電網公司一直在努力,打造堅強智能電網,推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發揮體制優勢,更新升級系統,功力值max――
(1)強筋骨,大電網千里送綠電
這些年,國家電網構建堅強智能電網,加大跨區輸送清潔能源力度。其中,特高壓作為中國電力技術“第一名選手”,10多年來迅猛發展,也成為新能源消納的扛把子。數據顯示,國家電網經營區的新能源利用率從2015年的84.6%上升到2020年的97.1%。
(2)修內功,抽蓄儲能上才藝
不僅如此,國家電網公司還不斷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來適應情緒化的新能源、很敏感的電力電子設備,如推進抽水蓄能與儲能電站建設等。3月19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抽水蓄能開發建設六項重要舉措,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開工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10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
抽水蓄能電站容量大、工況多、速度快、可靠性強、經濟性好,相當于開通了系統備份的“云空間”,而且還是VIP級別的!
此外,國家電網公司也積極運用“大云物移智鏈”技術加快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優化電網調度和交易機制……
目前,很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新型電力系統,精確的定義還沒有出爐。但毫無疑問的是,隨著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接入電網,新型電力系統必將告別“套路”,甚至在底層邏輯上都將發生改變。
“打補丁”式的升級更新,可能撐不了太久。當下,電氫雙向高效轉換、可控核聚變等跨越性、顛覆性的技術正在路上。